第272章 生产力提高的巨大影响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272章  生产力提高的巨大影响

    天地万物,分阴阳;大小事务,都有好坏。

    这种道理,朱元璋没道理不懂。此时听张一凡说得认真,他便也严肃地说道:“一凡啊,有什么话就说,不需要有任何顾忌。”

    只要涉及他自己建立这个国家的稳定与否,他就总是有最大的耐心。

    对于这点,张一凡心中其实很清楚,因此,便认真地给朱元璋说道:“蒸汽机的出现,带来的好处就不多说了,坏处方面,第一是会让当前很多行业的百姓受到冲击,衣食无着。对于他们的困境,朝廷必须给予重视,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!”

    “诚然,如今的大明,已在全国推广粮田归公分配法,能保证大部分人有退路。但是,儿臣举个例子,比如纤夫,船工这些,他们可能就不善于种田,或者说,他们户籍所在地的粮田过少,每个人分到的粮田不多,可能还是会挨饿等等。”

    “总之,当原本因为可以干某种活谋生的人失去了这份生计,多少肯定是会对他们的生活有冲击。儿臣认为朝廷最大的职责,就是减少对百姓不利方面的冲击。针对这些,可设立职业技术培训学堂,让他们去学堂上学一门手艺,如此便能重新有活干!”

    听到这里,一直没有说话的朱标,便带着一丝惊喜问道:“就是类似香山县那边的,你以前做得那些?”

    张一凡在香山县的时候,其实好多事情都有在起头,这是他有意为之,也是香山县迅猛发展客观需要更多熟练工的原因。

    因此,听到朱标的话,张一凡便点点头回答道:“没错,我的意思是,以后朝廷在这方面要重视,从全国的角度上来考虑,统筹设立这种职业技术培训学堂!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想了下,便又补充说道:“如今朝廷正在推行的全民读书识字,这是极好的,能极大地提高大明百姓选择不同职业的适应性,但是,目前这个全民读书识字才刚开始,并且是适龄儿童为主。大人这方面,却还是没有的。”

    原本朱元璋就缺人才,并为之头疼;如今按照张一凡的建议,那方方面面的人才,还不知道需要多少,去那里找合适的人才来用,这是他第一时间考虑到的问题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又补充说道:“这个有点类似职业技术培训,事实上,当官也是一种职业不是?学堂里再教这些人怎么选拔人才,管理地方、朝廷企业等等,只要这么做了,也不用三年考一次,每年都考,那朝廷不就是有源源不断地可以当官的人才有了?”

    听到这话,再听他举了例子一解释之后,朱元璋才做到了心中有数。

    只听张一凡对朱元璋和朱标说道:“随着蒸汽机的推广,朝廷的税收也是可以逐步从农田上转移。对于商人,要进一步细分,比如分为生产商,贸易商等等,其中生产商又可细分到各行各业。对于不同的商人,朝廷要指定不同的税收制度来收取税收……”

    听到这话,朱元璋倒也没有犹豫了,当即点头道:“如此甚好,所有国子监学生都得学会,然后出任全国各县教谕,倒也可以解一时之需。”

    他在说着,朱元璋和朱标在认真听着。

    而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,重农抑商就是基本价值观。朱元璋也不例外,对于张一凡限制商人赚取利润,保护普通百姓的做法,他是很赞成的。

    朱标:“……”

    “嗯?”朱元璋一听,顿时有点意外,陷入了沉思。

    眼前这两个人,是大明的开国皇帝和第二代皇帝。在他们两代皇帝执政的时期,如果能把刚才所说这些都形成制度执行下去,那就已经是不错的了。

    套用后世的话来说,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,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化。而生产关系的变化,如果是原本那套四书五经的科举方式来选拔做官方式,那是绝对不可能适合这种生产关系变化的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