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听到这话,朱标便认真地请教道:“那有什么好招,你说来听听!” 朱元璋对此,当然也明白,想了一会之后,非常无奈地对张一凡说道:“可是一凡啊,就伱那新学,都还没有教书先生能教的,我虽然下旨,社学中必须有新学,可他们自学又能学到哪里去?三年一次的科考,我都感觉勉强,又怎么可能一年一考呢?甚至他们考完都来不及回去,又得进京赶考?” 事实上,一旦蒸汽机出现,大明的社会生态就必然会有变化。 这个位面,大明朝这边提前开始了工业革命,有足够的时间来慢慢推动。并且这时候原本就是军事强国,还有军事来保证工业革命的推进。不管是人力还是资源,都可以通过开疆拓土的方式来获取。 总之,张一凡既然推动大明朝进行工业革命,那必然不可能看着资本主义在大明朝崛起,因为他们的崛起,必然是建立在剥削的基础上。 “还有,规定每个雇工一天最低的薪水是多少,否则那些商人会没有下限地压低他们的薪水来赚取最大的利润。规定每个雇工一天最多干多长时间的活,否则那些商人会没有下限地延长他们的干活时间来赚取最大的利润……” 朱元璋因为开了科举不满意,停掉,重新筹备,准备再开科举,可以说,此时的他,对于科举事情的方方面面,那是相当熟悉、了解,也有这个权力改变科举的模式。 这个世界的路怎么走,张一凡有足够的样本来选择,也有足够的理论来支撑,这便是穿越者的优势。 张一凡这边,还在继续说道:“不过也不能把他们都打死了,那就是过犹不及。他们的存在,也是有价值的。做买卖,追求利润是没错的,只是要在朝廷的掌控之中才好。” 如今,因为可以预计将来局势的巨大变化,又涉及到了他可能又要改动科举制度,这就让他不得不好好想想了! 听到这话,张一凡知道这个时代的交通和政令传达还远不及后世,一张口就提出了一年一考,似乎说得过早。 “另外,朝廷所去做得买卖,也要有对应的制度,一是要防止不求上进,单求一个稳字,不寻求创新,只会坐享其成;二是为了防止中饱私囊,把朝廷的财物、利润转为个人的财物……” 张一凡听了,立刻严肃地说道:“大哥,这个不是麻烦不麻烦的事情。收税的本质,不是说朝廷收保护费,而是朝廷通过钱这个事情来控制什么事情是朝廷让他们去做,大做可以特做的,而有些事情,是朝廷觉得不好开多口子的,就收钱,也就是收税重一些,从而减少他们去做朝廷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。这样的事情,能嫌麻烦么?” 听到他这话,朱元璋还是头疼道:“我当然知道不是现在就得做这些事情,但是,能做这些事情的人才,我也是想不出来,将来就可能会有?这种前所未有之变局,怕是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能有啊!” 随后,就听到张一凡继续严肃地说道:“父皇,大哥,随着蒸汽机提供动力的新作坊出现,必然会有规模化的效应,那些东家会赚很多钱。如果朝廷没有约束,那么他们会极力压低给他们干活人的薪水,增加他们的干活时间,以此获得更多的利润。而他们由此积累起来的钱也会是很多的,等他们多到一定程度之后,又必然会想着拥有更多的权力,就会通过他们手中的钱来影响朝廷政策。如此等等,朝廷也必须提前预备才行,只是对于商税三十税一这么一条,是远远不足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。” 在理解蒸汽机所带来的工业革命影响这一块,显然没有任何人能比张一凡更了解,就算朱元璋再英明神武,也是如此。 朱标听得有些困惑了,道:“那是不让人成为东家,都是朝廷来干?” 英国最开始的工业革命,其实是苦了英国的普通人,只是富了那些资本家而已! “如果朝廷来干的话,这都不是自己的事,管事的当官的,便会寻求一个稳字,不求大功,但求无过,虽然是稳了,可技术的进步方面却会欠缺的。” 因此,他想了下回答朱元璋道:“父皇,国子监不是有许多么?我在这边教学的时候,也有很多人在听。这么长时间了,有心人自学估计也能学到不少。我可以让我那五十个学生去辅导他们,至少短期内让他们明白物理和算术两块内容是没问题的。” 张一凡听了一笑道:“父皇,虽然蒸汽机会代替人力,可规模也会扩大,由此也会带来新的工作内容和新的工作机会,这是不愁的,朝廷只要有前瞻性的安排好这些事情,不但能解决现有百姓的失业问题,还能方便新兴工种的缺人问题!” 张一凡相信,由他来推动工业革命,不怕这工业革命起不来,事先就把一些东西给制定了,就能防止原本历史上羊吃人的现象减少,贫富差距不至于因此扩大太多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