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6章 打击-《任教第十年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166章  打击

    宋小强惊异于这些有范的学生,他又来了几次,见到每天都不是固定的,算下来几乎班里有1/3的学生都有上台讲题的经验。

    初夏这个时候晨会基本不怎么到班了,只是在关键节点做些要求和布置,或者说引导。她已经学会把一些事情分下去,由学生自己来完成。这样早上也能多睡会懒觉了,张静有些担心,提醒她第一年带a班,如果成绩不够理想的话,可能以后都不会有机会了。

    初夏想起自己高二那年,新毕业的生物老师任教,班级里很多同学听不懂,期中考的时候成绩都特别差。结果班长联合大家一起找校长申诉,罢课闹得很大。学校不得已给班级换了一位生物老师,虽然大家满意了。

    但是那个新毕业的生物老师十年没得翻身,老耿最近还说起她。直等到三中换了校长,那个老师成绩慢慢好起来,最近才算有点起色。

    学校就是这样,如果一开始没有打响第一炮,基本上很多年都会被压在基础年级,连高三都不允许上的。凡是一线教师都很清楚,不管你教多少年,没上过高三是没法形成系统性教学,从而有更大的提升。

    高二是个分水岭,有人提升很快,有人则渐渐开始跟不上。李玉属于前者,贾明明则属于后者。十年前,高考还没沿袭旧路的时候,很多农村学生,大多家境不是很富裕的,只要肯吃苦,多时间,最后都能保底考个二本。

    但是这几年有了明显的区别,高考开始注重能力与探究,很多学的比较死的学生凭着那些死记硬背不再占优势。比如初夏听语文老师说,去年在阅卷的时候,阅卷在默写背诵这些郊区还能抗衡一下的基础题目掐分很紧,只要字写得不规整,或者连笔都要扣分。但是在阅读作文等体现能力的方面,则尺度很宽,且更偏向市区的学生,例如谈bj标志性建筑,你写故宫、卢沟桥、天坛……分数都不会太低,但是如果你写雁西湖、水库……对不起,必然地域性的分数差异马上就要显现出来了。

    bj卷很多外地人看不起,认为太过简单,最后录取的分数太地。同为bj人的郊区人一样也是沉默悲哀,因为他们也只是游戏的参与者,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。

    也因此,这两年最大的变化,就是城内的一些孩子成绩还是提升的比山区的孩子要更快一些,尤其是一些从小就比较重视教育的。

    当然在榆阳,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。一中的家长都是本科毕业,三中家长至少是大专毕业,一附中的家长高中毕业就不错了,下面的就没得提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