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80章 北缅的基础比华夏大陆好!-《重生之动力时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一顿丰盛且不奢侈的晚宴,让翁婿双方吃得既轻松又愉快。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。很是有家宴的亲切感。

    在饭桌上拉完家常后,杨卫平渐渐将话题引到北缅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方面。

    社会运作机制规范化,是北缅当前执行实施的国家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。

    让北缅新政从一开始就走向正规化、法规化、秩序化,意味着北缅的国家经济体制从起步就是朝国际化迈进。

    向法制化推进,则是北缅规范化改革的主要内容。

    北缅确实的市场经济体制,使得北缅的法制化建设从此推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,法制建设也进入缅甸**建国以来最繁荣的时期。

    可以说,以宪法为中心,具有北缅特色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基本成型。

    消除特权和特权阶层,是杨卫平给杨家声提出的一个无可商量的硬指标。

    求富,已成为北缅的新时代精神,成为北缅实会发展的总方向和中心目标,并成为激励和推动人民前进的精神力。

    如何带领全国人民发家致富奔小康,是北缅所有各级政.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。

    北缅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。宪法中规定的农村小康标准是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亚元(1000美元)。按此标准,北缅已经有一部分农村实现了小康,有的甚至已经跨越小康。

    在杨卫平的印象中,农村实现小康一般都有几个带有普遍性的特征。

    其一是城市辐射,以城市带动农村,借助城市市场启动农村经济。

    可以这么说,北缅现有的小康村90%以上都分布在大中城市的周边。城市辐射区一般是五十公里,三十公里以内是强辐射区。

    比如实兑市郊县人均收入超过5000亚元的村庄有40个,仁安羌郊县涌现出18个亿元村,实皆地区出现了32个亿元村。曼德勒周边有一百个村人均收入在6000亚元以上。

    第二个特征是无工不富,乡镇企业开辟致富道路。

    但凡小康村几乎都有创办自己的企业,少则几个,十几个,多则几十家,上百家。除了创办企业,还有专业致富,根据本地资源优势搞专业村,一乡一业,一村一品。

    第三个特征是工农并举,以工补农。

    小康农村的农业一般都经营得比较好。他们有较多的资金以工补农,发展优质高效农业,使农业逐步走向集约化和商品化,并使较多的劳动力投入工商企业。

    第四个特征是交通便利,富连着“路”。

    小康村差不多都是在公路或铁路附近,交通便利。否则就是交通闭塞,信息不灵,即算是有产品也运不出去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