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章 拍电影原来很简单-《偶像影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对准沙坑!”汤姆.汉克斯喊道。

    “对准沙坑!”李福隆接着再次重复喊道。

    “对准沙坑!”后面的工兵喊道。

    爆破筒不断被工兵扔进沙堤后面的沙坑里,已经演练过数次的李福隆等人赶紧趴在地上,紧紧抱住了脑袋。

    就在他们后方不远的地方,斯皮尔伯格对烟火组点了点头,对方按下线控起爆器,连续不断的爆炸声接连响起,整个沙滩仿佛都在颤抖,飞起的沙子有不少溅落在了斯皮尔伯格身边,声势异常惊人。

    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,剧组都在拍摄盟军攻入海滩后的戏份,一直到临近圣诞节假期之前,登陆大战的戏份渐渐接近了尾声,除了几个近景戏,剩余的都是一些大规模破坏性的爆炸戏。

    海岸临时搭建的工事,剧组最后是要拆除的,为了节约开支,斯皮尔伯格干脆用上了相对省力的办法。直接在大战中将一些建筑炸毁。

    这些建筑大多都是徒有其表,不用太多的炸药,就能完成暴力拆迁。

    在这部电影里,斯皮尔伯格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,或者说是按照真正二战老兵可能的行为来拍摄这一杀俘行为的,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认为德军该杀,你同样也可以理所当然地认为美军士兵不道德,但事实就是这样简单:

    两位放下武器投降的德军士兵被击毙了,其实是捷克人,他们当时说的话是捷克语:“请不要杀我,我不是德国人,我是捷克人,我没杀过任何人,我是捷克人!”,他们不想帮纳粹杀人,但最终也没得到解放,在战场上根本就没有人去关心。

    李福隆想到在中国国内的战争电影中,似乎这是一个很敏感地话题,他记得的印象最深的是某部电影中,最后击毙那位RB鬼子军官,只是因为这位鬼子军官负隅顽抗,所以击毙有理,而且更是大快人心,本来那位鬼子很大可能会选择投降的,但导演或者是编剧没让你投降,因为投降就没法击毙了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