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9章 要不忽悠一些去?-《明初: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第259章  要不忽悠一些去?

    半个时辰之后,家宴结束,各自都散了,张一凡一家人也已经回去了。

    但是,太子朱标却还留在朱元璋身边并没有走,倒是太子妃先带着儿子女儿等人回去了。

    偏殿之内,依旧没有其他人。朱元璋和朱标两人,都是沉默没有说话。

    能看出来,他们两人都还有震惊之色,还在消化张一凡所说得那些话。

    过了好长一会之后,朱元璋起身,走到原本属于张一凡的位置上,看着茶几上摆放着的茶杯和茶几。

    这是张一凡用来示范,地球绕着太阳转,而月亮又绕着地球转的。

    就见朱元璋拿起了代表地球的茶盖,一边转,一边喃喃自语道:“这么个说法,好像是能解释如今知道的这些。或许……真相……就是如此么?”

    朱标听到,便也站了起来,走到了朱元璋身边,看着茶几上的东西说道:“至少一凡的格物,从目前来说,都是对的。他的方法,好像是讲究推理,从已有的现实推导出真相的,好像又叫什么逻辑学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微微点头,顺便坐到了张一凡坐过的位置上,然后用右手的手指,有节奏地敲着茶几面,一边再说道:“铁木真能从草原上崛起,未必西夷就不能崛起!只关注国内,故步自封,将来有一天,我们说不定会步宋朝后路。”

    一年半左右没见了,再见之时,郑敬学又恭敬了几分,用非常认真的态度给张一凡禀告,哪怕有些禀告的内容,在之前就有传信去北平过,他也还是禀告地很详细。

    此时,朱元璋想了好一会之后,又是揉揉脑门,然后开口说道:“一凡的学问,还是要纳入科举才好,你先去和他聊聊,让他编写一些合适的学问,可用于科举的,定好后我再看看。这个事情要尽快吧,科举之事已经拖得太久了!”

    怕被盗墓,怕遗体被人践踏,也不至于要自己来挫骨扬灰吧?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又是头疼。按照张一凡的说法,这和他的原有想法又是冲突的。

    “是,父皇,我回头就联系他!”朱标听了,又是立刻答应一声。

    也亏了大女婿是明朝人,是他的女婿,要是他出现在别的国家,为别的国家效力的话,虽然不知道将来会怎么样,至少当下的他都会非常伤脑筋。

    就比如,朱元璋死的话,或者他的儿子,藩王之类的死,如果要嫔妃殉葬之类,到底划不划算?

    为了稳固王朝统治,他和他的子女婚事,大都是和开国功勋联姻的。如果实施活人殉葬,亲家之类的会愿意?

    张一凡听说是他在等着自己,倒也没有退掉,直接去书房接见了他。

    张一凡看了下这个温度计,发现显示温度是十五度多,就他自己的感觉来说,应该大差不差。

    张一凡这边,从紫禁城回家之后,就已经有人在等着了。

    他的那个新学,至少从实用性来说,要远强于儒学的。

    看到张一凡在仔细地看这些玻璃器皿,郑敬学在边上开口说道:“就成本来说,这些东西比我们卖出去的那些都要贵。”

    但是,如今被张一凡这么一说之后,他的眼界高度,不再只是局限于国内,而是放眼整个世界,那就有问题了。

    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,哪怕他在这开国之初非常重视民生,在努力恢复民生,但是自己的陵寝也是在修的。

    事实上,张一凡对玻璃赚钱这个事情,看得并不重。

    此时的张一凡,倒是关心其他事情。这不,就听他问郑敬学道:“我之前书信给你的那些玻璃器皿,可都有做出来?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,有点感慨地点点头说道:“是啊,国之事,无小事也!有备而后无患!”

    一听这话,郑敬学连忙回答道:“驸马爷放心,此次过来,就是要给驸马爷看的。”

    可如今,在这个位面上,因为张一凡的蝴蝶效应之下,胡惟庸案并没有定为谋反,也就没有别人牵连,绝大部分功臣,圣旨包括原本会意外死亡的邓愈等人,也都还健在。而这些功臣的子女,都和皇家联姻,要活人陪葬,终归会有顾忌了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