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这几个人都有想法! 毕竟常务和常委之间也是有区别的,组织部长可谓是位高权重,当然是很多人的目标。 “书记。” 李尚平率先开口,他清了清嗓子,语气带着深思熟虑的稳重:“组织部长岗位特殊,得是政治过硬、原则性强的同志。我觉得市委副秘书长赵立群不错,他在组织部干过五年,熟悉干部情况,上次滨江新区专项考核,他牵头搞的测评体系很科学。” 沈青云在笔记本上写下“赵立群”三个字,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:“说说具体理由。” “立群同志作风扎实。” 李尚平掰着手指列举,缓缓说道:“去年下基层调研,在山区住了二十多天,写出的报告里有十七条建议被采纳。而且他跟周劲松没什么交集,这次周案核查,他主动提供了三条重要线索。” 坐在李尚平对面的周良涛轻轻咳嗽一声,打断了他的话:“李书记推荐的人选确实不错,但我觉得还有更合适的。” 他转向沈青云,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:“市人社局局长马文斌,在人事系统干了十二年,对干部考核、人才政策都很精通。上次事业单位改革,他牵头制定的方案全省推广,我觉得他更适合。” “马文斌?” 李尚平皱起眉头,语气带着质疑:“他爱人不是在周劲松大舅哥的公司当财务吗?虽然这次没被牵连,但总归有点嫌疑吧?” 周良涛放下茶杯,声音提高了半分:“李书记这话就偏颇了,他爱人是去年才去的,而且只是普通会计,调查组早就核实过了。我们不能搞株连九族那一套吧?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,气氛渐渐紧张起来。 王国珍端起茶杯抿了一口,目光在两人之间游移,像是在权衡利弊。 沈青云注意到,他的手指在茶杯把手上转了三圈,才缓缓开口:“两位说的人选各有优势,但我觉得组织部长还得懂经济,能把干部任用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。” 他抬眼看向沈青云,语气诚恳:“我推荐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高志远,他在开发区干了八年,引进过六个百亿项目,去年还被评为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。让他来当组织部长,既能抓干部队伍建设,又能兼顾经济工作,一举两得。” “高志远?” 市委副书记张东哲终于开口,他靠在椅背上,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平静的说道:“王副市长推荐的人选能力确实强,但他性格太刚,去年跟招商局局长在酒桌上差点打起来,组织部门需要的是协调能力强的人,我担心他压不住场子。” 他顿了顿,抛出自己的人选:“我觉得君山县委书记孙茂才不错,在三个县当过主官,基层经验丰富,而且群众基础好,上次换届他得票率全市第一。组织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,群众认可最重要。” 宣传部长刘群推了推眼镜,镜片反射出顶灯的光晕:“孙书记确实不错,但他年纪大了,还有两年就退休了。组织部长需要年富力强的,我推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郑文娟,她在组织部干了十五年,从科员一步步上来的,业务熟、作风正,又是女同志,能弥补我们班子里女性领导偏少的短板。” “郑文娟是周劲松提拔的吧?” 李尚平立刻反问道:“虽然没发现问题,但总归是周的老部下,现在推荐她,会不会引起非议?” 刘群放下手中的笔,语气严肃:“周劲松提拔的人不一定都有问题,郑文娟当年是凭考核第一上去的,档案里有记录。我们不能因为周劲松犯了错,就否定所有被他提拔过的干部。” 会议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激烈,每个人都为自己推荐的人选据理力争,偶尔还夹杂着对他人推荐人选的质疑。 市长朱鸿起始终没说话,只是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,偶尔抬头看看沈青云的表情。 沈青云靠在椅背上,指尖轻轻摩挲着下巴,目光平静地看着争论的众人。 他的脑子里在回忆着这几个常委们推荐的人选。 李尚平推荐的赵立群,去年在政法委专项督查中给过政法系统不少便利。 周良涛力挺的马文斌,是他的老乡。 王国珍推荐的高志远,开发区项目曾多次获得财政倾斜。 张东哲提名的孙茂才,两人在之前君山县的工作中就有合作。 刘群推举的郑文娟,宣传部的几次大型活动都由她负责协调。 每个人的推荐,都带着或多或少的私心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