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对王振的话,格外相信。” 原本马皇后在听了,朱祁镇准备御驾亲征之时,心里面对这事儿没太大意见。 毕竟不论重八,还是老四,那都是马背上的皇帝。 皇帝敢打仗是一个好事。 可是紧接着听到,诸多事情都听王振这么一个宦官的之后,眼皮子为之跳了跳。 越发觉得事情有些不太对味儿了。 她支持皇帝御驾亲征,可御驾亲征不是这么个征法。 “少年人嘛,热血上涌,谁不渴望建功立业,驱除鞑虏,扬威域外? 咱也理解,咱还支持。 可是,他干出来的那一系列破事,真真就不是人干出来的。 比如御驾亲征这个决定,做的格外的仓促。 在不顾阻拦,决定御驾亲征之后,只给了三天的准备时间,就带着十几万大军出关。” 马皇后面色陡变,这不是瞎胡闹吗?! 她虽是一介女流,不曾掌兵,可是从战争年月里走来,见过了太多征战。 见识过重八是怎么用兵的。 兵马,可不是说你想一下子召集多少就能召集多少的,也不是说能开拔就能开拔的。 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,这事儿不是说一说。 小股部队另说,可是召集这么多的兵马,只三天的准备时间,哪里够用? 从命令下达,到兵马动员,到武器粮草这些东西的筹备,至少也得一个月。 结果,他只用了三天? 这不是闹吗? 她现在,倒是一下子就明白了,为什么大明的武勋,会在这个时候出现这么一个大的衰败了…… “大军刚出京师,行不几日,便遇秋雨连绵。 北方那个时节下秋雨,那是一场秋雨一场寒。 大军走的匆忙,哪里带有足够的御寒衣物,以及相应的帐篷这些? 王振他们还不让休整,冒雨行军。 只这秋雨,就令大军狼狈,因此而死,得疾病者不知凡几。 军心士气低落,在这个时候,不断的有人出声请求朱祁镇退兵。 王振为之大怒,令这些人去巡营,甚至于还让尚书等人跪在雨地里几个时辰。 王振那个时候真的是权势滔天。 此人从正统四年开始,便崭露头角,能同时获取太皇太后,以及辅政大臣三杨等人的好感。 同时还能获取朱祁镇的信任,愈发无法无天。 等到太皇太后等这些人去世后,完全就属于一个无人能治的状态…… 不然也不至于能嚣张跋扈的砸咱立的铁碑,在亲征途中,能隔绝天子和朝臣。 连朱祁镇此番御驾亲征,也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他的撺掇。 就这样一路行到了大同那边,结果得到的消息是,大同这里早已败了。 被镇守太监告知的危险后,王振终于知道害怕,最终才做了撤回京师的决定。 大同参将郭登,通过学士曹鼐等建议绕道南面的紫荆关入京,以确保朱祁镇的安全,王振不听。 他本来要带着朱祁镇去自己家乡蔚州的故居,以光耀门楣,中途又后悔此行会践踏家乡庄稼,改道宣府。 八月初七日,朱祁镇抵达宣府,听说也先已派兵追来,邝埜两次上书,请疾驱入关,严兵为殿。 朱祁镇不理会。 邝埜亲赴行殿恳求,王振怒斥:汝腐儒安知兵事?再言必死! 八月十三日,朱祁镇正要离开宣府时,夜不收飞报瓦剌骑兵紧追其后,朱祁镇下令原地扎营,派恭顺侯吴克忠断后拒敌。 但被瓦剌人击毙。 傍晚,听到败报的朱祁镇又派成国公朱勇、永顺伯薛绶带领官军四万迎战,在鹞儿岭全军覆没……” 马皇后蹭的一下从朱元璋怀里站起来,整个人都不淡定了。 一个太监,竟把大明祸害至此! 怪不得重八不让后宫干政! 不过,这既是太监的问题,也同样是朱祁镇的问题! “八月十四日,朱祁镇抵达土木堡,其时尚未黄昏,随征众臣建议到南面二十里的怀来城中坚守,王振却以千余车辎重在后为由决定驻师以待。 驻营地高而无水泉,掘井二丈仍不见水,将士在饥渴状态下战斗力丧失殆尽。 还有记载说能,这其实不是粮草辎重,是王振搜刮来的财宝。 这个是真是假且不论,只说接下来他们的应对,那简直是愚蠢至极! 当天,瓦剌骑兵自土木堡旁麻峪口攻入,虽有守将郭懋抵抗一晚上,但无济于事。 八月十五日,朱祁镇准备启程,发现自己已陷入两万瓦剌骑兵的重重包围之中,明军无力突围,只好坐待援军。 这个时候的明军,虽然疲态尽现案,情况不利。 可也沿着土木堡这边,依靠粮车,布置下了阵势,严阵以待。 在这种大敌当前的情况下,还有一战之力。 第(2/3)页